最近社團因為 Open Source 的關係,開始被系上教授關注。四月初跟幾個系上教授開了個會,簡單介紹社團大概在幹嘛,然後前幾天系上一位教授寄信詢問對系上目前狀況的看法,今天花了一個小時回信,記錄在下面。

你們對課業繁重與自我興趣與目標之間的抉擇與感受

我自己目前的情況是課業應付應付不要被當掉就好,
大部份的課我沒有很認真聽,都在做自己的事。
有些我認為太無聊的課也會翹掉,
自己唸書有時候效率比到課堂上聽講還高。
考試成績也只有班平均左右而已,
除了極少數真的有興趣的課程(和實作比較相關)例外。
然後把多的時間花在研究自己有興趣的東西、網站開發的工讀、資安相關的專題
還有系計中助教的一些工作,
主要都是想解決自己生活上遇到的問題,都是偏向實作的部分。

我個人不排斥理論,但我認為理論應該要和實作相輔相成,
而不是在課堂上只學一堆理論卻無用武之地,
(我個人認為作業只能算是練習,而不是實作)
所以我自己常常是在實作的過程中,遇到某些問題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時,
便去查詢或是詢問他人有沒有相關的理論可以用來解決我的問題,
解決完後再自己把整個過程和解決方法記錄起來。
這樣的學習方式我自己覺得印象比較深刻,
不會像課堂上學到的東西,可能考試一考完就忘了,因為沒有學習動機。
我個人認為學習動機是很重要的一個學習要素,而不是分數。


系上同學的心態如何?
自我主動學習課外特定技術或實作自己的project風氣如何?
絕大部分同學是功課顧好就好了?
想做自我主動學習但課業太重了,只好放棄?
你們認為問題出在哪裡?

就我自己的觀察而言,系上的人在心態上可以分成以下幾類:

1. 對課外的技術及實作比較感興趣 (少數)

這類人大部份會出現在我們社團內,
大學以前可能就或多或少有接觸過資訊相關的事物,而且有著一定程度的興趣。
(通常是針對資工某一個特定領域,而非全部)
(相信教授也瞭解本系領域涵蓋範圍非常廣)
在進入本系前,大多數相信著根據自己的興趣進入本系後,
應該會有時間研究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但進來以後發現並非如此,課業佔掉大多數的時間,
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反而沒那麼多時間研究。
大多數還是會選擇妥協,或多或少維持基本的課業成績(為了拿到畢業證書),
然後其他的時間就會挪作學習課外相關技術、
參與實作自己有興趣的專案及相關競賽。
這類人通常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都不會太差,
知道哪些方法可能獲得答案或是要去哪找答案。
對這類人來說,興趣與動機是很重要的一個要素,
會對於他們積極程度和結果造成重大的影響。

2. 幾乎只學學校教的東西 (大多數)

這類人佔大多數,基本上就是維持從小到大的學習模式,學校給什麼就學什麼。
每一個科目都會努力拿到最好看的成績,考試都會努力考到最好,
唸書唸得很認真,作業準時交,分數就看個人造化,但通常都不會太差。
(太差的大概是本身就對資工沒興趣或是興趣在其他科系,受迫於家長進入本系)
但通常對於課堂以外的東西就幾乎沒聽過或是沒興趣,
也因為系上排除掉作業的實作課程是在不多,基本上不會有什麼額外的實作經驗。
排除掉課業的時間就是花在非本科系相關的個人興趣上。

3. 學科和課外實作/競賽能力都非常突出 (極少)

這類人基本上非常稀少,每屆大概出個 0 ~ 3 位左右。
基本上就是綜合前兩類人大多數的優點。
這類人有兩種可能:

其一是高中就已經開始接觸資訊領域相關的事物,
大多數為程式設計競賽參與者,
因為基本上大一大二大部份的課程對他們來說都已經學過了,俗稱「先修」。
這類人通常會進入 PCCA 。

其二是高中以前沒有接觸過資訊相關領域的事物,
但確定要就讀資訊工程系後,便自行開始大量涉獵資工相關知識並自主學習,
顧好學科成績外的時間就投入競賽,
利用準備競賽的機會來學習更多課外的知識。

這類人就我的認識的來說,通常資質都非常優異,
但還是會以學科成績為主,顧好成績之後再去做其他事。

綜合以上所言,回答教授問題


系上同學的心態如何?

課業成績為主


自我主動學習課外特定技術或實作自己的 project 風氣如何?

扣除掉系上規定必修的專題課程的話,實在不多。


絕大部分同學是功課顧好就好了?

是,這裡就是我上面提到的第二類人。
因為課業就夠重了,剩下的時間想挪給其他非本科系相關的興趣或社團。
我聽到大多數的想法是:
「大學是提倡『多元教育』的場所,而不是『職業訓練所』,
除了課業的學分外,你還得修個社團和愛情的學分。」


想做自我主動學習但課業太重了,只好放棄?

我想這裡的自我主動學習必須侷限在和資工相關但是課外的技術上。
這類說法我不太確定,
我自己認識會主動學習課外相關技術的人中,不會拿課業當藉口,
反而大多數都是降低花在課業時間的時間比例,把時間拿去投入課外技術。
少數則是第三類人,兩者都兼顧的很好。


你們認為問題出在哪裡?

追根究底還是出在台灣的教育制度還有父母的傳統觀念。
從小到大我們就是接受成績和考試導向為主的填鴨式教育,
而不是以解決問題為主的教育,
只要和工程有關的學科,將來就是為了要解決問題而學,
畢竟工程師就是以比較有系統的方法
和比較專業的技術去解決生活中遇到問題的人。
而大多數父母也都會左右選系的結果,
或根據當時新聞報導的該系畢業後平均薪水,
或根據該系平均錄取分數的高低排行,
只有少數人能夠就讀自己有興趣的科系。
我自己也只能描述問題發生的根源,
而沒有想到什麼解決方法,或許可以說我比較自私,
因為我相信我自己現在在做的事不會讓我未來找不到工作,
而且當我是少數的時候,又更增加我在這方面的優勢。


以上是我個人的想法,有任何問題都歡迎教授繼續討論。


Share


Donation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 除了留言讓我知道外, 或許也可以考慮請我喝杯咖啡, 不論金額多寡我都會非常感激且能鼓勵我繼續寫出對你有幫助的文章。

If this blog post happens to be helpful to you, besides of leaving a reply, you may consider buy me a cup of coffee to support me. It would help me write more articles helpful to you in the future and I would really appreciate it.


Related Posts